治疗青春痘四针解决

  • 发布时间:2024-03-02
  • 发布者: 王莉
  • 来源: 中医名家网
  • 阅读量:28946

治疗青春痘四针解决

青春痘四针:健侧驷马三穴+患侧迎香(牵引针)

驷马三穴定位与取穴:直立,两手下垂,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为驷马中穴,驷马中穴上二寸为驷马上穴,驷马中穴下二寸为驷马下穴,共三穴。

针刺角度和深度:用2.5寸针,直刺,针深1~2.5寸。

针刺顺序:驷马中——驷马;上——驷马下。

迎香穴定位与取穴: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五分处,当鼻唇沟中。

驷马上【诠解发挥】

驷马上

部位:在驷马中穴直上二寸。

主治:同驷马中穴。

取穴:当驷马中穴直上二寸处是穴。

手术: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。

穴名:驷马者,良马也。马者,乾物也,乾属金,驷马穴为治疗肺病最有效穴位,故名。此穴在上,故名驷马上穴。

定位及取穴:驷马上穴位于驷马中穴直上两寸处。

现代解剖:肌肉:在阔筋膜下,股外侧肌中。血管:有旋股外侧动、静脉分支。神经:布有股外侧皮神经、股神经分支。

维杰新用:乳房疼特效,肌萎缩、重听、甲状腺肿、眼球突出、雀斑、青春痘,治下肢扭伤。

解说及发挥:见“驷马下穴”

驷马中【诠解发挥】

驷马中

部位:直立、两手下垂,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。

主治:肋痛、背痛、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及腰痛、肺弱肺病、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、肋膜炎、鼻炎耳聋 、耳鸣 、耳炎 、面部神经麻痹 、眼发红、哮喘、半身不遂、牛皮癣、皮肤病。

取穴:直立,两手下垂,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处是穴。

手术: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。

穴名:驷马者,良马也。马者,乾物也,乾属金,驷马穴为治疗肺病最有效穴位,故名。此穴在中,故名驷马中穴。

定位及取穴:直立,两手下垂,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。

现代解剖:肌肉:在阔筋膜下,股外侧肌中。血管:有旋股外侧动、静脉分支。神经:布有股外侧皮神经、股神经分支。

维杰新用:乳房疼特效,肌萎缩、重听、甲状腺肿眼球突出、雀斑、青春痘,治下肢扭伤。

解说及发挥:见“驷马下穴”

驷马下【诠解发挥】

驷马下

部位:在驷马中穴直下二寸处是穴。

主治:同驷马中穴。

手术: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。

运用:治肋痛、背痛、坐骨神经痛单足取上、中、下三穴,其余各症两脚六针同时取之。

穴名:驷马者,良马也。马者,乾物也,乾属金,驷马穴为治疗肺病最有效穴位,故名。此穴在下,故名驷马下穴。

定位及取穴:在驷马中穴直下二寸处是穴。

现代解剖:肌肉:在阔筋膜下,股外侧肌中。血管:有旋股外侧动、静脉分支。神经:布有股外侧皮神经、股神经分支。

维杰新用:乳房疼特效,肌菱缩、重听甲状腺肿、眼球突出、雀斑、青春痘,治下肢扭伤。

解说及反挥:

1、驷马上、中、下三穴为治疗肺脏病症候群之特效要穴,此处肌肉较厚,走阳分、表分,治疗牛皮癣、青春痘、雀斑均有特效,对于各类皮肤病效果亦佳。治皮肤甚效,其理同曲池及肩中。此三穴皆在肌肉丰厚处,而且在阳明经,调理气血作用甚佳。治皮肤病,在上有指驷马(在食指)、木穴(在食指),在下有驷马穴,皆在阳明经上,盖取其多气多血调气血也。

2、本穴为补气理气要穴,主治之症甚多,无非补气理气之故。穴位肉厚者走阳分气分,理气甚好。且在阳明经,调理气血作用甚佳。治疗胃经循行之面部神经麻痹、治乳房痛特效。

3、治疗耳病如耳聋、耳鸣、耳炎等皆在益气升阳也。

4、肺主胸背,本穴治疗胸痛、胸背痛肋膜炎、胸肋痛胸连背痛、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及腰痛,皆有效。

5、肺开窍于鼻,治疗各类鼻炎、鼻子不通,甚效。亦治哮喘。

6、另外治疗结膜炎、甲状腺肿、眼球突出亦有卓效。

7、以肉治肉,故本穴尚能治肌萎缩。“以肉应脾”,尚能补气。

8、驷马上、中、下三针倒马并用,有上中下全身通治之全息意义。

按:老师对于驷马穴的排列,是先写出驷马中,再驷马上,再驷马下,这是老师进针的次序,就是一般先针驷马中,然后再针驷马上下。

迎香【诠解发挥】

迎香

迎香是人体腧穴之一,属于手阳明大肠经,出自《针灸甲乙经》。此腧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,当鼻唇沟中;有疏散风热、通利鼻窍的作用;主要用于治疗鼻塞、鼽衄、口歪,胆道蛔虫等病症。

刺法:向内上平刺0.5~1.0寸,透鼻通穴;向外上平刺1.0~1.5寸,透四白穴,治胆道蛔虫症。局部酸胀,可扩散至鼻部,有时有眼泪流出。

灸法:此穴禁灸。

按摩:按法、点法、揉法、按揉法、点揉法、点按法、掐法等。


提示:文章内容中若涉及配方针灸等技术,仅供参考,非专业人士请勿随意使用。

文源:国医文化传授


  • 健康检查
  • 经验丰富
  • 设备安全
  • 项目安全
  • 信息保存
  • 贴心服务

本站关键词:中医,中医名家,中医专家,中国中医,中医教授,全国名中医,中国名中医

友情链接: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

版权所有:中国中医名家网 ICP备18008845号-1

在线联系
在线客服
TOP
扫一扫

扫一扫